第一批动力电池"报废潮"将至 资本提前入局守株待兔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博得大量关注的同时,第一批电动汽车运行已经超过20万公里,从电池的使用寿命来看,自2018年起,国内首批进入市场的汽车动力电池即将迎来“报废潮”。从国家层面来看,去年12月至今,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等,为废旧电池回收提供规范路径。
有政策的暖风呵护,资本自然闻风而动。3月10日,蓄电池生产厂商骆驼股份(601311,SH)公告称,预计总投资5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产业园,目标形成年回收处理约30万吨废旧动力电池的能力及相应的正极材料生产能力。而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分析显示,回收市场未来将是百亿级规模产业。
上市公司扎堆布局
事实上,作为铅酸蓄电池龙头企业,骆驼股份一直对锂电池领域兴趣浓厚,从2008年开始进行技术研发等工作,但锂电业务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业绩表现。2017年半年报显示,骆驼股份在扣非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中也提及“锂电池产能暂未充分释放”。
如今,骆驼股份大手笔投入5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项目,显然是仍未放弃锂电业务,明确表明要“完全打通动力电池产业循环,做到回收价值的最大化”。骆驼股份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后续回收业务将依托铅酸电池遍布全国29个省的售后与回收网点,并与各大主机厂合作,动力电池回收渠道可得到保障。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2017年开始,多个上市公司密集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逐渐形成了三类经营主体:包括比亚迪(002594,SZ)、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整车及电池厂商,华友钴业(603799,SH)、厦门钨业(600549,SH)等为代表的电池材料供应商,以及格林美(002340,SZ)、天奇股份(002009,SZ)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回收机构。
“市场才刚刚起步,必须要有大量电池淘汰,才会涉及到回收利用的问题。”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真正发展是在2015年,大面积动力电池淘汰应该在2019年或2020年,所以企业现在开始布局,抢占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18年动力电池报废回收将达6.39万吨,同比增长129.99%;到2020年回收量将达24.76万吨,回收市场未来将是百亿级规模产业。
为打造产业链闭环
目前,动力电池回收方式分梯次利用和资源回收两种,其中梯次利用是较为理想的方式。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后发现,上市公司布局的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多数为资源回收,即拆解钴、锰等金属材料进行再利用,从事梯次利用的较少,而这与近两年来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上涨不无关系。
根据GGII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四大关键材料(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值610亿元,同比增长62%;其中,正极材料产值增幅最大,主要系2017年电解钴涨幅超过100%,碳酸锂价格涨幅超过30%,使正极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同时,动力电池价格却因补贴退坡等因素不断下降。动力电池企业国轩高科(002074,SZ)在2017年业绩快报中表示,因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价格普遍下降,同时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整体盈利水平,报告期内归属净利润同比减少10.73%。
为了保障原材料来源稳定并且降低成本、实现产业链闭环,不少上市公司通过介入动力电池回收业务,逐步减少对外部材料的采购数量。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