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高标杆,因地制宜探索新模式 垃圾分类“分”出美丽前仓
山水秀美,干净整洁,美丽乡村建设,洁净美是一大前提,随着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不断纵深发展推进,前仓镇拉高标杆、争先进位,裂变发展、赶超跨越,着力构建减量化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处理模式,努力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多措并举,铿锵前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前仓镇深入开展垃圾分类活动。
探索精准分类完善“六有”机制
“大处模式、大陈模式、大坑模式,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方式已经慢慢成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每个村都在探索不一样的管理方法。”前仓镇镇长朱正伟说。
好的规划设计,让垃圾分类处理有章可循,其中更少不了老百姓的广泛参与。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前仓镇多措并举,创新工作制度和方法,更好地引领当地老百姓投入到垃圾分类的绿色行动中,从改变观念入手,引导农村改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以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为载体,前仓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通过美丽经济倒逼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一步提升发展,两者形成良性的互相促进关系。
“我们每10日都会发布一期垃圾分类简报,公布对38个行政村的检查情况,检查内容包括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农户分类情况、党员知晓率、村庄环境、村内池塘及沟渠卫生情况等五个方面。根据检查情况进行打分,并按照分数排名进行公布。”朱正伟介绍说。
抓两头、粗中间,引领示范和倒逼督促的方式并用,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前仓镇大胆创新实践,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精准分类模式、途径和方式方法,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引入第三方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机制,努力形成高效、规范、长效的分类管理运维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的精准性,切实巩固和提升垃圾分类覆盖率、知晓率、准确率。
如今,前仓镇垃圾分类“六有”机制不断完善,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有科学的治理设施、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显著的治理实绩。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集中处理”体系巩固、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得到进一步常态化、规范化。
分类处理农村垃圾减量过半
在前仓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文帅的案头,每隔一个月,就会出现一张全镇38个行政村所清运垃圾总量表。连续对照近几个月来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表格中的数字一直在减少。
“其实,在农村生活垃圾中真正是垃圾的成分比例很低,其中易腐垃圾约占40%,有机物经腐烂发酵后产生的有机肥可直接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剩余垃圾通过再次分拣回收,又可减少约60%。”李文帅说。
通过垃圾分类,不仅减少了村民不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同时强化了村民对不同种类垃圾的处理意识。从分类化到减量化,越来越多村民已经达成了共识。
李文帅介绍,在终端处理上,我们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模式。在全镇范围内,依据垃圾数量分布的情况,建造垃圾分类“三化”处理中心;对人口密集度相对较低,交通运输成本较高的偏远农村,通过“多村联建”太阳垃圾减量化处理沤肥房,将可腐烂垃圾转化为可堆肥原料。对外出人口多、常住人口密度低、交通运输成本高的偏远山区村庄,采取生态化处理模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
据悉,截至目前,前仓镇建起两座“三化”处理中心,8座太阳垃圾减量化处理沤肥房,为38个行政村购置4万多只分类垃圾桶、81套四分类垃圾桶和56辆垃圾分类清运车。
现场一
大处村:“三就”原则网格化管理垃圾分类
在大处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公开栏上,一个“光荣榜”非常显眼,章高升、章妙车、章双喜等10位村民成为四月份“门前三包及垃圾分类十佳农户”的得主。
“这是村里垃圾分类工作的‘红榜’,原先还有‘黄榜’,不过今年开始,村民的垃圾分类工作都已经非常积极,‘黄榜’自然而然就消失了。”大处村村委会主任章志刚说。
相较于城市,农村是一个更讲究人情的社会,比学赶超氛围很浓厚。因此,大处村推出了“就近、就亲、就邻”的管理原则,以党员干部为联结点的网格化管理,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的行动中,章志刚发动村里的40多名党员干部,每人“认领”四五户村民,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事半功倍。
在章志刚看来,网格化管理,让垃圾分类处理真正落到实处、落到个人。建立网格小组,明确专人担任网格长,由网格长负责监督农户实施,形成村干部—网格长—农户的梯级监督体系,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和相关基础设施有党员干部包干、跟踪、维护,形成党员干部参与、群众响应的和谐氛围,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以前,村头的公用垃圾池两天时间就会堆满各种垃圾,现在实行垃圾分类,可腐烂的垃圾村民会自行带到田里‘消化’,可回收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毒有害作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再被投放至垃圾池。如今,垃圾池里的垃圾量快速减少,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左右。”章志刚介绍。
现场二
大陈村:9个管家婆撑起垃圾分类“半边天”
21日6时,大陈村党支部委员吕微梅准点出门,与村里的另外两名干部一起,开启她们的日常:每每经过一户人家门前的垃圾桶,吕微梅就会打开桶盖,往里面看看垃圾分类的情况。一个小时不到,三个人已经将全村380户人家的垃圾桶抽查完毕。
“现在,抽查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都已经提高,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记得刚开始负责垃圾分类工作时,吕微梅与村里志同道合的姐妹们每天都要花5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整个检查工作。刚开始总有村民不理解,于是工作组成员还要经常翻开村民的垃圾桶,手把手教导村名把不同的垃圾分开,重新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
尽管家里有10多亩葡萄园需要管理,但是吕微梅每天早起后惦记的第一件事情总是村民的垃圾箱,看着她每天忙前忙后,村里不少热心公益的姐妹也自发加入这个团队,组成了村民口中的9个“管家婆”,撑起了大陈垃圾分类的“半边天”。
自从不断呼吁和宣传垃圾分类后,在大陈村村民的眼中,环境的改变有目共睹,房前屋后、大街小道越来越干净了,有害垃圾桶里的投放正确率已接近90%。
如今,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不仅深入当地村民,而且还通过他们再次传达给外来的游客。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大陈村总会迎来众多观光游客,9个“管家婆”此时会自发来到游客众多的区域,分发全单,积极向游客们倡导垃圾分类。
“我们鼓励游客、村民自觉肩负起环保责任,做好垃圾分类,将低碳生活和旅游的理念深入大家的脑海中,营造乡村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吕微梅说。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多措并举 助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可持续运行 政策+服务 让居家养老更有生命力
下一篇2018-05-25 14:15:34
-
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四化”发展 永康市“专精特新”培育数居金华首位
上一篇2018-05-25 14: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