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蒲扇月销上万把受网友热捧 蒲扇变网红 借的什么风?

2018-08-06 15:31:42来源:成都商报  

高静家的蒲扇今年夏天,成都的高静忙并快乐着——她家的电商铺子很火,蒲扇供不应求,卖了好几万把。不知为何,蒲扇在今夏颇受青睐。曾经,

高静家的蒲扇

今年夏天,成都的高静忙并快乐着——她家的电商铺子很火,蒲扇供不应求,卖了好几万把。

不知为何,蒲扇在今夏颇受青睐。曾经,在那些没有空调没有24小时热水的夏天,一把蒲扇几乎是每家每户必备的“消暑神器”。但伴随着空调的普及,手工蒲扇也逐渐成为儿时的回忆。

如今,蒲扇“卷土重来”,一跃成为新晋“网红”!记者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等平台发现,来自成都、汉中、徐州等地的众多店铺,蒲扇月销量纷纷高达数万把,甚至十多万把。而在抖音等平台上,一把蒲扇,一曲网红歌曲的“标配”短视频,也成为网友们竞相拍摄的新潮流。

“一把蒲扇,一块西瓜,这才是过夏天。”这是网友在高静家电商铺子上的留言。高静说,年轻人成为购买蒲扇的新主力,年轻人对情怀和回忆的重温,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或许正是蒲扇再度流行的原因……

新生机

“这是纯手工编织的工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静说,在当今人们追求绿色、健康、天然的年代,传统手艺也被赋予了新的生机。这种生机,可能并不仅仅来自蒲扇本身作为工具的价值,更是来自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淳朴工艺的重新关注和追求

新东风

蒲扇再度兴起,借的是互联网的“东风”。从滞销到畅销,是高静的电商渠道让“危机化成了机遇”。互联网的风向,恰好给农村许多没落但又真正传承了文化和品质的工艺、事物提供了振兴的机会。火起来的蒲扇,就给“古城棕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机遇

新思路

高静相信,在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和工艺的趋势下,在生活方式越来越以绿色、天然为时尚的大方向中,只要坚持品质,坚持传承,并坚持与时俱进的销售模式和转型思路,一定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归这项手艺

曾一度滞销

被遗忘的蒲扇杀了个“回马枪”

在许多人记忆中,一手拿着冰棍,一手摇着蒲扇在树下纳凉,是小时候夏日最常见的画面。那时家家有蒲扇,用粽叶或竹条编织,有的是心形,有的是六边形,古朴而结实。

这些年,蒲扇渐渐淡出城市生活,更多存在于人们的回忆里。这一点,高静很有体会。

高静出身成都市郫都区的“棕编世家”,母亲李天清11岁开始跟着祖母一起学习棕编手艺,从业近50年,被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棕编”的代表性传承人。家里经营棕编生意快30年了,蒲扇、草帽、草鞋等棕编制品都是纯手工编织,在当地小有名气。

但随着智能家电对传统手工工具的取代,蒲扇等棕编制品前些年遇到销售困境,在2010年前后,高静家中的棕编制品一度滞销。

但是,今年的蒲扇杀了个“回马枪”。

高静在阿里巴巴上开设的棕编电商铺子显示,月销1.1万件。而淘宝平台上,来自成都的“小胖农家店”、“巴蜀手艺”等以蒲扇为主要商品的店铺,各类蒲扇也都显示月销数千件,各店累计销量均达数万件。

而且,这股蒲扇热销的风潮,不仅在成都。陕西汉中收蒲扇的陈良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蒲扇近些年越卖越好,“2014年开始收蒲扇,起先是500把,第二年卖了4000多把。后来就开了淘宝店放在网上卖,结果越卖越多,2017年仅淘宝上就卖掉11万把。”

蒲扇又火了

不仅因工具价值 更因情怀、文化与工艺

蒲扇的“卷土重来”,对高静来说是惊喜,但也有其必然性。

“这是纯手工编织的工艺,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在当今人们追求绿色、健康、天然的年代,传统手艺也被赋予了新生机。这种生机,可能并不仅仅来自蒲扇本身作为工具的价值,更是来自人们对传统文化和淳朴工艺的重新关注和追求。

这项手艺,的确扎实。

8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郫都区古城镇蜀汉中街“子酉八月古城棕编”的线下门店,也就是高静家的店铺。高静的父亲高英茂正在店铺后面的小院里忙碌,晾晒棕编制品。

手工棕编的过程并不简单。高英茂说,新鲜的嫩棕叶被采摘后要先用水煮、照晒、漂洗后,变成白白的扇形叶,然后用针划成棕丝状。大家看到的漂亮编织纹理便是由棕丝编织而成的,不同的纹路花式有不同的编法。由于要一边洒水一边编织,全手工制作,棕编制品编制非常耗时,一把棕叶蒲扇往往需要5~8小时才能编制而成。

除了蒲扇,高家还经营棕编帽,棕编凉鞋、棕编鞋垫等,“前些年棕编帽相对好卖些,今年却是蒲扇最受欢迎”。许多买了蒲扇的网友留言道:“这样朴实、天然、环保的产品,应该多挖掘!多少人童年的回忆……”“有一种小时候的印记,很喜欢这种传统的扇子,更多的是割舍不断的乡情。”“奶奶以前也会编扇子,以为这样的手艺渐渐消失了,没想到依然有人在继续做这种手艺,一定要多多支持,不能消失!”

乘着互联网“东风”

“非遗”能成“网红” 乡村有了新思路

不能否认的是,一度低迷的蒲扇再度兴起,借的是互联网的“东风”。

高静很庆幸自己搭乘上了这股“东风”。34岁的她大学毕业后,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去城市工作和生活,而是成为了郫都区古城镇的一名村委会工作人员,同时为家里的棕编店创建了阿里巴巴和淘宝店铺,亲自运营。

母亲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城棕编”的代表性传承人,父亲则是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收购棕编制品的“老棕编人”,这个棕编世家不仅编织棕编制品,还为当地农户们提供棕叶,并免费培训棕编手工艺。这也为当地许多农户提供了一条谋生的路子。“目前和我们合作的农户大概有几十户到上百户,只要有人愿意学棕编手艺,我们就愿意教。”高英茂说。

从滞销到畅销,是高静的电商渠道让“危机化成了机遇”。

互联网的风向,其实很让人“摸不着头脑”,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火起来的是什么。但在高静看来,这恰好给农村许多没落但又真正传承了文化和品质的工艺、事物提供了振兴的机会。火起来的蒲扇,就给“古城棕编”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机遇。

她现在烦恼的,已经不是销量,而是供不应求的货源。毕竟,现在村里只有老年人才愿意编棕编,而耗时的手工编织,使得棕编产量十分有限。但高静相信,在当今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和工艺的趋势下,在生活方式越来越以绿色、天然为时尚的大方向中,只要坚持品质,坚持传承,并坚持与时俱进的销售模式和转型思路,一定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归这项手艺。(记者 王垚 实习记者 唐思思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hnm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