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今日视点:聚焦广州海洋强市|一座“河口型海洋城市”的向海之路

2023-05-26 10:54:28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的城市历史是一部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发展史”。5月23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之广州海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广州的城市历史是一部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发展史”。5月23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之广州海洋强市创新发展专场(以下简称“论坛”)上,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海洋局)局长邓毛颖向大家讲解了广州千年商港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建设海洋强市的优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虽然随着珠江三角洲发育,海岸线不断南移,现代仅靠南沙一面临海的广州看起来并不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海洋城市,但2022年广州全市已拥有涉海企业数量超2.9万家,海洋生产总值达3409亿元,位居全国第四,海洋基因根植城市发展脉络之中。

在新的区位条件和经济转型大背景下,这座“河口型海洋城市”如何继续向海而兴?发力航运枢纽、激发科创活力、加强区域联动......多位院士专家在论坛现场建言,广州应重点把握好在区位、科技、产业等领域的比较优势,进一步畅通陆海经济循环,并抓住全球海洋经济重心向东亚转移的机遇,强化区域合作,以组合优势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论坛现场,广州海洋产业创新联盟也宣告成立。联盟首批发起单位共30家,涵盖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21世纪经济报道、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涉海企业,以及广州航海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成为广州推动海洋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联盟牵头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兴栋表示,“广州要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对标国际领先水平而言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联盟成立很重要的一个动因”。

在学术观点交锋与产业要素涌动之间,这座老牌一线城市正逐步探索建立一条向海而兴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力图为城市转型打开新的经济增量空间。

(5月23日,在大湾区科学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之广州海洋强市创新发展专场在南沙举行。甘俊/摄)

“河口型城市”何以向海图强?

千年商都、经贸中心、南国花城......提起广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或许并不是一座可以推门见海的典型海洋城市。

回顾广州建城之初,海岸线也曾一度位于如今繁华的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一带。但随着珠江三角洲发育,岸线南移,当前横亘广州市中心的是川流的珠江水网,从市府所在地去到真正临海的南沙区,还有约60公里的路程。现代的广州,更像一座“河口型海洋城市”。

而随着海岸、海港向东向南推移,海城在物理空间上的区隔也让广州城与海的连接有了更多想象空间。

在论坛现场,谈及沿海城市规划的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教授、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张卫就直言,探索如何通过海洋战略规划推动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广州而言非常重要,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在渔民、产业、城区、港区等各类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公平、均衡的资源配置。

“城市是人聚集的地方,港口是货转运的地方,一个是为聚集人口服务,一个是为转运货物服务,性质完全不同。临港产业和城市到港口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空间区隔、要素联通的互动机制。”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大湾区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认为,正确的港城关系应该是港城空间分离而不是融合,而广州在此方面就具有天然优势。

王缉宪表示,目前南沙总面积达803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充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平地,与广州主城区之间的空间区隔又恰恰建立起一种港城分离模式,“(大湾区港口城市发展)现在前景最看好的是广州。”

除天然地理环境优势外,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崔晓健认为,广州打造海洋强市还需要把握好对外经贸、经济基础、科技创新以及海洋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广州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和对外贸易海岸,地处‘日韩一东南亚一大洋洲’这一亚太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濒临南海,面向国际,对外商贸区位优势明显。”

在海洋经济方面,论坛现场展示的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已达340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其中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50%。同期,广州全市涉海企业数量超2.9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0余家、上市企业24家。

“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其实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新的经济动能。海洋经济,无疑是拓展广州发展新空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表示。

联通内外,打造陆海经济枢纽

从广州的比较优势出发,一众院士专家也在论坛现场为这条海洋强市之路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沈体雁认为,“总的策略还是要把广州建设成一个‘双循环’枢纽,发挥陆海双优势。这可能是广州,相比中国其他沿海城市,具有更突出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广州原来是一个商都,商贸往来主要就是倒腾资源、互通有无。在这背后,联通内外贸的港口航运业是广州的特色,也是可以着重发展的方向。”沈体雁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未来进一步凸显广州联通陆海的枢纽功能,港口航运是一个关键着力点。

“广州港和深圳、香港的港口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更主要起着联通内贸的作用。”沈体雁表示,除了是新兴的非洲航线和亚洲航线枢纽港外,广州港还是中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最大的滚装汽车枢纽港、最大的粮食中转港,同时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煤炭接卸港和钢材接卸港、纸浆接卸港。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公司共有集装箱航线199条,其中外贸航线154条,覆盖国内及世界主要港口。在内贸运输方面,广州港共运营“穿梭巴士”航线72条,形成以南沙港区为集散中心,向珠三角以及泛珠三角地区辐射的服务网络,并开通海铁联运班列35条,连通湘、赣、鄂、云、贵、川等内陆腹地。

“广州要建设国家陆海资源配置的枢纽城市,可以进一步依托广州港集团等运营商,持续提升城市对于陆海资源的调配能力、整合能力及交易能力。我想这可能是周边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沈体雁表示。

聚焦广州海洋强市之路,崔晓健也建议,应加大力度打通陆海通道,构建通江达海、联内接外、通畅高效的陆海运输网络,实现双向互济。“比如,积极参与助力南海大开发,强化面向‘两洋一海’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陆海快线等高效衔接。”他进一步表示。

把握趋势,竞逐“世界经济磁场”

地处“日韩一东南亚一大洋洲”这一亚太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如何实现更高水平海洋领域开放合作,也是广州打造海洋强市的关键议题之一。

聚焦海洋版块的国际合作,沈体雁分享了一个“世界经济磁场”假说,“当前全球海洋经济重心,特别是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业,已经从最早的欧洲、美国,逐步向东亚地区转移。我们认为,未来中国东南五省市能够进一步成为‘世界经济核心区’和‘经济磁场’,重新定义世界经济分工模式、创新格局、人才格局与世界海洋经济格局。”

此前由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现代海洋城市报告(2021)》指出,近年亚太海洋经济圈发展迅速,新加坡、东京、上海和香港排名靠前,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此外,全球航运中心分布格局也正在发生变化,亚太地区贸易活力的增强和经济实力的崛起,使得国际航运中心东移趋势明显,国际航运资源向亚洲地区进一步聚集。世界海洋经济重心明显向亚洲转移。

在此背景下,沈体雁表示,中国东南五省市具有独特的陆海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海陆联运等优势,具有很多独特的经济红利,“所以我们提出‘世界经济核心区’假说,就是希望能够把中国东南五省市建设成为一个对内更加一体化,对外更加开放连通,同时在全球经济布局中具有更强话语权的核心区。”

在此核心区中,广州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如何持续提升海洋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

“广州可以成为国内国际规则的‘转换器’。”沈体雁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枢纽”优势,广州可以成为全球海洋产业、海洋治理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先行区域。

此外,沈体雁建议,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座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在海洋金融、海洋航运等领域的合作,“广深港澳应协同打造全球海洋金融中心,形成多层次的海洋金融市场体系。同时进一步开发南海,打造世界级能源集群、装备制造集群等,并发挥整合优势,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组合港。”

在论坛上分享了亚欧边缘海国际科学计划倡议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张金鹏则在论坛现场呼吁,广州应进一步加大对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我们首先还是要把国际人才给吸引住,形成我们自己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次,要立足广州市,立足珠江口,联络港澳,拓展合作,提升省市科技显示度。”

邓毛颖表示,下一步,广州将聚焦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对标全球领先海洋城市,建设高质量科技产业融合、高品质绿美活力海岸带、高水平海洋治理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实现海洋领域更高水平开放合作。

广州向海之路,方兴未艾。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