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需求推动下多方利好叠加,国产手术机器人将迎春天

2023-06-14 15:35:20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上海报道自2000年IntuitiveSurgicalInc.开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自2000年Intuitive Surgical Inc.开发的达芬奇手术系统获FDA批准后,手术机器人热度居高不下。如今已广泛应用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等微创手术中。

不过,手术机器人的成本非常高,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可达2000万元,国内只有少部分医院能够引进。而面对逐年攀升的患者数量和手术量,国内市场对于高质量且价格相对较低的手术机器人需求逐年上升。因此,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批企业,寻找手术机器人国产化升级的机会。


(资料图片)

在近日香港桂冠论坛与中国香港各大院校合作所组织的媒体访问中,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教授欧国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香港中文大学医疗机器人创新技术中心(MRC)实验室一直致力于研发用于诊断和治疗的腔内多尺度机器人,并实现新型手术机器人技术的转化研究和产品化。中心所配备的磁力共振扫描及机器人辅助C臂X射线成像系统(Artis Zeego)仪器,专门用于研发新型手术机器人及医疗设备,可在手术机器人介入治疗研发期间提供实时的术中医学成像,为全亚洲所独有。

欧国威也于2019年创办了康诺思腾,聚焦于手术机器人技术研发。据了解,该公司研发的第一款产品就是对标“达芬奇”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

欧国威对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依托于MRC的平台,我们能够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临床医生、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协同合作,相信在未来能够造福更多的患者。

手术机器人市场空间大

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在精度、安全性、灵活性上的明显优势,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在全球持续扩大。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为8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00亿元。其中美国为全球最大的手术机器人市场,2020 年市场规模为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5.1%,欧盟为第二大市场,2020年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1.4%。

在手术机器人的类别上,当前市面上的手术机器人主要分为五类,腔镜机器人、骨科机器人、穿刺机器人、经自然腔道机器人以及泛血管机器。其中腔镜机器人和骨科机器人的市场份额较大,2020年全球腔镜机器人和骨科机器人在所有手术机器人中占比分别为68.2%和 18.1%。

反观国内市场,尽管国内患者人数庞大且需要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的常规微创手术数量众多,但2020年,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4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1%。并且由于国内引进手术机器人的时间较晚,市场渗透率非常低。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仅已安装189台腔镜,腔镜RAS渗透率约 0.5%,而美国已安装3727台腔镜手术机器人,同期腔镜RAS渗透率约为13.3%,国内腔镜机器人渗透率明显处于起步阶段。

但这也意味着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存在着极大的市场空间。在手术机器人的市场增速上,2015-2020年的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CAGR为 22.6%,同期国内的CAGR为35.7%,远超全球市场增速。

据Frost&Sullivan统计,到2026年底,预计中国安装的腔镜机器人数量有望超过2000台,较2020年数量增长十倍,预期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将由2020年的3.18亿美元增加至 2026年的23.1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将为 39.2%。

对于手术机器人这一赛道的市场前景,有医械企业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整体市场看,全球几大医疗器械公司都在准备进入该市场,国内的创业创新企业也开始进入该行业,想要分走一杯羹,这是良好的变化。

“从20多年前,手术机器人刚发明时候看,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小众市场产品,但随着它临床效果的强力证明,以及给医生带来的便利和给病人带来的福音,市场迅速成长和接受,因而进入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态,我们觉得蛋糕做大了,会有更好的市场期许,是未来可期的表现。”上述高管指出,中外医械企业都在布局手术机器人赛道,其中部分领先的公司已经接近于推动产品上市的阶段,只有市场竞争的存在,更多企业和产品的加入有助于市场的培育,有助于更多的人认可机器人辅助治疗代表着未来微创手术的发展方向。

诸多壁垒需要突破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国内手术机器人市场目前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成本过高,大部分医院都难以承受。

据浙商证券统计,根据系统型号、配置及地域不同,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售价为50万-250万美元之间。除了购置费用,手术成本、维修费用以及对于医生的培训支出都不是小数目。此外,部分省市医保尚未覆盖机器人手术相关费用,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对于患者而言同样难以负担。

手术机器人作为高端医疗器械,其性能和安全性要求高,核心技术研发难度大、费用昂贵、上市周期长等特性也给企业的研发带来了困难。对于研发中所存在的问题,欧国威认为要加强工程师与临床专家之间的沟通。

“工程师和医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他们所学的内容和想法都不同。所以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医生和工程师之间的沟通。不是指在会议室内的沟通,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想法,互相学习。”欧国威说。

除了研发难题,后续闭环商业模式的形成也绝非易事。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生产研发公司——直觉外科为例,其早期收入以系统销售为主,而自2009年开始“耗材+服务”的收入占比开始超过系统收入,如今,直觉外科的耗材+服务费收入占比已达73%,远超系统收入。并且在进入商业化中后期以来,直觉外科的毛利率始终维持在65%以上。

可以理解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技术只是一个开端,真正让直觉外科立足的却是“设备+耗材+服务”的优质商业模式。而反观我国,在上游手术机器人的制造原材料上仍存在“卡脖子环节“。手术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器,我国仅有控制器可实现自产,其余均依赖进口。

此外,整个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对于高校和医院的技术依赖比较强,尚未进入完全由企业主导产业化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距离形成优质的商业模式,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需求推动下多方利好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多方需求的推动下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当中。自2010年我国上市了首款国产手术机器人以来,目前已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产品数量已达9个,包含2个骨科手术机器人,5个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和1个口腔手术机器人。

在资本市场上,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8年-2022年国内医疗机器人行业融资企业的主营产品也多集中在手术机器人领域。在五大手术机器人赛道,均有国内企业布局。

有券商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诸多竞争者的入局意味着,一方面,手术机器人这一新技术被广泛认可,而多家产品的竞争,也会加速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认识到由于手术机器人是一个需要技术积累和不断打磨的行业。

“所以,一些创新企业刚刚进入这个市场,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把技术做得更成熟、更安全、更可靠。这不仅仅是一个渠道的商业行为,更多是技术的成熟会有一定的曲线。”上述分析师指出。

而在政策上,今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为“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医院使用机器人实施精准微创手术,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研究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标准规范。”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3月发布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 年)》也放宽了对于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与2018年版目录相比,2023版的管理品目由10个调整为6个。有国内相关手术机器人企业内人士解释,这一目录更新后,3000万元以下的其他大型医疗设备则不再需要配置证,此前1000万元以上即需要。

部分省市也将手术机器人的费用纳入医保。据了解,上海市医保局已经将腔镜机器人手术纳入乙类医保,患者自付20%,医保报销范围包括前列腺癌根治、肾部分切除、子宫全切、直肠癌根治。北京市医保局也明确“机器人辅助骨科手术”作为辅助操作获得政府定价,并与“一次性机器人专用器械”共同纳入北京医保支付目录,即患者可获得100%全额报销。

近年来全国多地所推行的惠民保,也可用作医保外报销费用的补充,减轻患者费用负担,让手术机器人成为他们的选择。对于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对于手术机器人装机量的影响可能不会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大,但可以相信的是目前已经进入逐步恢复的状态,明年或许将会有更明显的体现。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