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产能过剩的由来是什么 产能过剩是什么意思?_当前焦点

2023-02-10 09:51:20来源:万能知识网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产能也就是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


(资料图)

所谓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产能也就是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加工能力的技术参数,与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组织技术条件有很大关联。从一定意义上讲,在政府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转型经济体中,产能过剩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误的混血儿,因此,需要通过外部政策干预,利用和促进市场自我修复机制才能尽快实现新的平衡。经济转型依赖两大驱动因素:一是消除过剩产能,这是最大难点和核心任务;二是依靠持续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与新型企业。分析中国产能过剩的成因首先应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97年:从重工型计划经济向产业轻型化转型;第二阶段是1998~2013年:从产业轻型化向重型化转型/从内贸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第三阶段是2013年以后:从“制造大国” 问“智造大国”转型。1978- 1997年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内需市场由重工型计划经济向产业轻型化转型,由旧体制下“抓军事、重工业”发展到新时期“抓吃穿用"这其中出现了后来为人称道的"1984现象”,这一年,柳传志、王石、李经纬、张瑞敏、潘宁等人陆续创业,联想、万科、海尔、兰德、德力西等企业纷纷建立,因此, 1984年被视为“中国公司元年”。“1984现象”也印证了经济向产业轻型化转型趋势,新设立的伟大公司基本属于围绕民生的制造业。1998~2013年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的分界点在1998年。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虽然经受住了考验,但也遭受了严重冲击。此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首次出现了天规模的企亚倒闭现象,体现为政府紧缩银根,市场萧条。1998年,国家发在了三大影响深远的政策:一是政府逐步取消了福利分房,商品房问世,由此形成了一直影响至今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驾马车-以不动产需求为主的居民消费;二是政府逐渐取逍了外贸限制,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儿十万家中小型外贸企业逐步支撑起了中国经济的第二驾马车-出口;三是中央政府还发行了6000亿元国债,中国开始修高速公路,这就构成了此后以“铁公基”为主的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投资。1998年以后的政策转型推动了发展转型,促进了由地产、城市发展和“铁工基”建设带动的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电力等行业的急速扩张,并由此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隐患。

回顾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的过剩产能在2012年左右达到了高峰。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包括过度投资、有效需求不足、技术进步与外部冲击等诸多因素。2013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总结了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如盲目投资、产业集中度低、要素价格扭曲、地方发展依靠投资政策等。笔者以为,长期依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激励的扭曲,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推行的大规模刺激计划,是中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

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年中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 1978~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为9.8%。2001年之后,有一半的年份中投资是拉动GDP增长的第一动力。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 GDP增速为9.2%,而投资贡献率达86%,出口责献率则为-42%。分析来看, 2003 ~ 201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年均投资增速分别为25%和24%。大量投资涌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纺织、金属、造纸等基本产业,使得这些行业的产能快速扩张,而金融危机后市场需求低迷,但为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投资仍保持快速增速,最终导致投资过度。笔者之所以说中国产能过剩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误的混血儿,是因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制定和实施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政策导致了GDP政绩观,甚至"CDP渠拜”直接催生了产能过剩,因为这刺激了在某些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显著影响的重点行业的投资行为,地方政府对于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加剧了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问题。从产业层面分析,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虽然强化了市场信心,却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判断,促使国企和民企都将依赖扩大资本投资的外延式发展作为其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中国庞大的市场体量和转轨经济特征,加大了进行市场协调的难度。而在长期的财政体制和政府官员考评机制下,地方政府竞相吸引投资以增加地方GDP、税收和就业。各种优惠政策措施,诸如补贴、土地、能源和金融扶持等都推动着企业不断扩大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保就业、拼GDP,甚至设置破产退出壁垒,帮助延缓“僵尸企业”的破产与重组。

因此,地方政府的不当支持扭曲了企业的投资与经营行为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在过去一个时期里,国企在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领域的四面出击、盲目做大,也是导致产能过度扩张的重要原因。国企的考评机制类似于地方政府,因此它不仅承担着经济职能,还承担着稳定就业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功能。国企依靠国家的隐性信用,获得了在金融、土地、财税等领域的大量倾斜支持,占用了大量低成本社会资源,而效率却并不高,盲目做大的结果是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并催生产能过剩。最后,从政府刺激政策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为稳增长实施了4万亿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由此形成了大量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以“铁公基”为主体的建设刺激了钢铁、水泥、金属等上游产业的快速复苏和扩张。除财政刺激外,政府还采用了信贷扩张和降息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为促进产业发展,政府还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钢铁、船舶、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物流十大关键产业的增长和就业。围绕该规划还推出了很多配套政策,包括政府基金、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这些刺激政策对于当时经济企稳和实现当期增长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加剧了本已显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严重的产能过剩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为解决产能过剩矛盾,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淘汰过剩产能的计划。国家工信部根据各地方政府提交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去产能目标,并将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分解落实到企业。去产能计划最初被命名为“淘汰落后产能计划”, 目标是淘汰使用高污染、高耗能技术和设备的工厂和生产线。2013年,去产能计划被重新命名为“淘汰过剩产能计划”,相关指导意见也随后出台。去产能计划涉及的行业既包括重工业,也包括轻工业。

2007年时涵盖12个行业,到2012-2013年时增加到19个行业。大部分行业的产能削减目标从2010年开始大幅提高,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放缓。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尽管产能削减目标貌似得以完成,但它只反映了总产量减少的部分,并没有反映出新增产能的情况。实际情况是,由于新增产能还在持续扩张,这几年产能过剩的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严重和复杂化的局面。2015年,随着房地产和出口部门的缓慢复苏,中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国家正在努力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减少对投资的依赖,促进消费增长,并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是,要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在过去20年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下,很多对经济和出口至关重要的制造产业面临着极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伴随着当前经济放缓,从甲期来看去产能会持续进行。2013年可以视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新起点、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将由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撑起的“制造大国”向由“创新大国”支撑的“智造大国”转型,老旧产业正在淘汰,新兴产业正在酝酿和兴起。

关键词: 产能过剩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