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正文

【热闻】李嘉诚的医药布局有哪些 李嘉诚的医药帝国版图有多大?

2023-02-07 08:36:10来源:万能知识网  

2004年5月底,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简称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意向,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

2004年5月底,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简称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达成合作意向,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合资期限为50年,涉及金额10亿元人民币。

据悉,在过去的两年多里,和黄已在欧洲通过收购和独立设立的方式拥有了1000多家零售药店,兼营中西药,并单独开设中药店。李嘉诚的中医药国际化之梦,通过和黄的一系列动作已经越来越清晰可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是在这样一块地基上开始他的造梦努力的:在全球300亿美元的中草药市场中,中国仅占3%~5%(指中药出口量)的市场份额,而其中的70%是附加值很低的中草药原料,成品药出口微乎其微。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日韩等国不仅凭借其工艺技术、品质管控、包装等优势占据了国际中药市场近90%的份额,还大举进军中国,吞食了国内30%的市场。

梦想之外的现实之痛

据业内人士称,中药进入西方市场主要是带着“保健食品”的帽子,或者,仅在唐人街的中药店和一些中医门诊里销售,要进入大型医疗机构的处方药市场,几无可能。一种中成药要通过FDA(美国商品药物管理局)的注册认证,至少需要花费10亿元人民币,这对于中药企业来说,代价太过昂贵。

基于西方医学的角度看,中医理论太抽象,中药疗效没有“过硬证据”,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太复杂,无法“科学”阐明其药理,生产不够“标准化”等等。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中药国际化基本上还是一厢情愿、难成气候之事。

其实,在上世纪后期,欧美国家的媒体比较热衷宣传包括中医药在内的自然疗法,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寻中医问中药。80年代末,全美已注册的各种中药店和中药保健食品网站就已经达到1300余家。

但自2000年以来,西方对中医药的关注开始下降,质疑反而增加,并直接导致了我国中药出口的下降。有关服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问题被频繁曝光,西方社会出现了对中医药空前的“信任”危机。

追问不良反应的缘由,除了个别厂家不负责任导致的药品质量问题之外,很多情况属于在缺乏医生指导下滥用中药所致,一些欧美人甚至将中药当食品长期过量食用。专家指出,这与近年来医学界“存药废医”的思想作祟有直接关系,表面是让西方更容易接受,实际上却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形象和信誉,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邓铁涛表示,“所谓的存药废医其实是源自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的思想,他们认为中药不科学。”

1929年民国政府正式成立卫生部,随即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没有让一个中医参加。会上,余云岫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的提案:“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能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进展。”提案通过的消息一经公布,全国中医药界群情激愤,强烈抗议。这就是中国医药史上有名的“三·一七”事件。

建国后,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中医座谈会上,一位主管官员说:“过去余云岫先生曾批判过中医学术,有许多是对的,即使在批评尺度方面,对中医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有不能使中医满意的地方,但基本精神还是好的……”1950年,卫生部在各省设立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学习西医学,着手改造中医。此后,中医虽然凭借着实际疗效赢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并得到政府的重视,但中医生的数量基本维持在解放前的水平。

难怪有人说,如今中医药最大的痛处,其实根本不是被弃于西方社会,因为文化碰撞与交流客观上需要一个漫长的融合互动过程,而是我们自己动摇了中医药发展的“利基”。

而2004年4月30日,一则利好消息传来。欧盟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并宣布即刻生效。据业内人士分析,该《指令》与两年前的《指令(草案)》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条件,对于中药进入欧盟市场极为有利。

李嘉诚显然也看到了这些有利条件,把欧洲作为其实现中医药国际化梦想的首站。而香港与欧洲历史上的联系和1998年以来大力推行的中药兴港计划,也是其造梦的现实基础。

李嘉诚的梦,也是香港的梦

据了解李的人透露,李嘉诚一直有很深的中医药情结。而想要在产业上有所作为,变个人情结为企业行为,还要追溯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中损失惨重的香港急于振兴经济,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1998年的施政报告中连续提出,香港要争取“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中医中药中心”,通过应用创新科技,使中医药“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增长的行业,并以此提高香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就是香港的中药港计划。

正是那时,李嘉诚与香港新世界集团联手,决定投资50亿美元打造香港“中药港”。

“香港政府在打造中药港的过程中,做了三大工作,”香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的杨国晋副会长对记者说,“第一,通过中医药立法,实现了中医师和中药的注册,并在西医院里面设立了中医门诊部。中医师终于有了合法执业资格,这是公信力的保障。而中药注册之后,就能正式进入社会大型医疗系统,而之前这些医院是没有中医药的,只能去中药店买,这限制了香港中药企业的发展。第二,一批中医药的研究院挂牌成立,比如香港赛马会捐资创办的中药研究院,主要从事中药研发。第三,香港正投巨资对常用的中药材制定一个香港的标准,这等于给中药做一个身份证,做好以后可以成为西方借鉴的窗口。另外,近年一批中药保健品和中药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资金支持。”

然而,几年来“中药港”的发展情况一直没有出现风生水起的红火局面,业内人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药主体企业支持,而且中医药中心的形成需要文化的积淀,市场的培育也像炮制中药一样,不是急火就能熬成的。

对此,杨国晋副会长认为,特区政府需要有专人来统筹整个中医药的发展,目前存在着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人持续关注这件事;也就是说,“如果未来中药港建不成,谁来负责?现在搞不清楚”。

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他认为还应加大,“现在澳门也在积极做这个事情,而澳门有很多优惠政策鼓励海外药厂到澳门发展,在土地、科研、税务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支持。香港不能变成叫得最大声,动作却跟不上的地方,中药港不能进入‘冬眠’的状态。”

而李嘉诚的举措,或许可以成为香港打造国际性中医中药中心的一个突围方向—那就是与内地实力比较雄厚的中药企业联手,直接把握该产业的脉搏。

2000年以来,李嘉诚先后与同仁堂、上海中药一厂组建合资药企,此番与白云山中药厂合作成功后,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基地、在内地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完成。香港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桥梁,一端连接内地的中药生产企业,另一端连接着欧美市场。在这个完整的产业链上,营造着李嘉诚的中医药国际化之梦。

李嘉诚一直有很深的中医药情结。早在1999年,李嘉诚就联合香港另一大佬郑裕彤集团,斥资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0亿元)打造香港“中药港”。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李嘉诚又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00年,因为看好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李嘉诚旗下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现在的长江和记实业)投资3000万美元在上海张江注册成立了和黄医药。成立初期,和黄医药的定位是开展创新植物药的开发,进军现代化中药产业。

2001年8月,和黄医药出资1.1亿元,与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旗下上海中药一厂合资成立上海和黄药业。

2004年6月,和黄医药又出资7.8亿元,与同仁堂合资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

2004年11月,出资1亿元,与白云山合资成立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

2012年11月,雀巢子公司雀巢健康又与和黄医药联手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研发中药的胃肠疾病治疗药物。当时的报道显示,这是雀巢第一次在药品领域涉及中药材,而和黄医药的药材库中已有超过1500种提纯的天然产品和5万种药用植物提取物。

2017年10月,白云山和黄斥资5亿元在云南建立三七生产基地,保证自身的中药材供应。在此之前,白云山和黄已经建立了板蓝根、穿心莲、丹参、溪黄草等生产基地。

从这些投资可以看出,李嘉诚从20年前成立中药港后就开始了中药领域的布局,但是中药行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研发费周期比较长,回报慢,但是一旦成型,那么投资将会持续很久,这跟李嘉诚其他的基建和民生投资如出一辙。

截至目前,李嘉诚的医药布局已经完成了从西药到中药,从癌症药物到抗衰老药物等多领域的覆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医药帝国”,如今和黄医药赴港完成三地上市,李嘉诚70多年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也得以漂亮收官。

400亿打造中药港,40亿研发抗癌药,入股同仁堂,20年的中药梦布局,可以看出李嘉诚的老谋深算,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取得如今的成就。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3

精彩推荐

最近更新